又是連日的陰雨, 終於放晴, 今天行程要騎內湖聖山~忠勇山, 單車聖地~風櫃嘴, 基隆後花園~友蚋&瑪陵坑.
在敦北公園(敦化北路&民權東路口)集合後, 沿著民權東路往內湖向前進.
內湖位於台北市東陲,東、西、北三面山陵環繞, 南面臨基隆河, 中央平原低漥, 形成內陸湖沼, 故取名為"內湖".
忠勇山, 舊稱"尖頂", 或稱為"大尖山", 與鯉魚山、圓覺尖,並稱"內湖三尖", 從金龍路&內湖路三段往上騎, 接碧山路, 沿途會經過許多寺廟, 其中金龍寺, 碧山巖, 園覺寺等更是知名廟宇, 為內湖最知名的宗教聖山.
(借用Google地圖照片) 過了金龍隧道後, 要往碧山巖&白石湖, 可以走碧山路, 也可以走內湖路三段256巷, 因為今天都是勇腳, 所以走比較陡的後者.
從巷口進入後, 馬上就會面臨近400公尺&10%以上的陡坡, 咬著牙撐一下, 前方金龍寺就快到了.
位於台北市內湖區的「金龍禪寺」, 興建於民國三十一年, 是由日本歸國的玄信法師所創建的, 於民國四十二年時竣工, 之後又陸續興建金龍寶靈塔及玄信圖書館. 在通往寺廟及金龍寶靈塔的道路兩旁, 分別置放了共二十一座的「十八羅漢神像」, 是前往禪寺時所見到的第一個景象, 每個神像表情迥異, 栩栩如生.
「金龍禪寺」共分為正殿(大雄寶殿), 報德堂和承恩堂三個部份, 其特色在於用鋼筋水泥建築而成, 具有壯麗而雄偉的西方建築風格, 跟我國運用木造建築而成的傳統寺廟大有不同. 正殿內所供俸的是釋迦牟尼佛, 消災藥師佛及阿彌陀佛, 而兩側的報德堂及承恩堂則分別供俸文殊菩薩及地藏王菩薩.
離開金龍寺, 繼續往上騎, 就會來到碧山巖開漳聖王廟位於碧山之尖峰, 也稱"尖頂開漳聖王廟", 是福建閩南漳州一帶的守護神, 漳州人渡海來台, 開漳聖王的信仰亦隨之來台, 落地生根, 建廟於乾隆與嘉慶之間, 約有200年歷史. 是台灣最大的開漳聖王廟之一, 亦是內湖區最大廟., 香火鼎盛. 廟內主祀開發漳州的唐代民族英雄陳元光, 所以陳元光被視為漳州人守護神, 並尊稱「開漳聖王」. 配祀其大將李伯瑤, 馬仁兩位將軍.
(車友蔡宏奇拍攝) 接著前行約100公尺, 就來到內湖這幾年有名的景點~白石湖吊橋. 白石湖 其實並沒有「湖」, 其地名的由來是因先民將圈谷地形稱之為湖, 又北側有白石湖山盛產潔白砂岩, 故名白石湖. 而白石湖吊橋位於內湖白石湖休閒農業區內, 吊橋入口位於碧山巖開漳聖王廟的停車場旁.
當初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為解決遊客進入內湖白石湖草莓園區交通不便之問題, 特規劃設置白石湖吊橋. 該座吊橋全長116公尺. 橫跨忠勇山及大崙頭山系間. 以環繞白石湖週邊之龍形山脈為設計理念, 採龍骨意象形塑, 打造一座無懸吊的纜繩的隱形吊橋, 跳脫一般吊橋常見之高聳橋台, 融入於當地田園美景, 上圖就是附近像龍形之山脈.
接著再沿著碧山路直行, 會接到上圖左手邊的金龍產業道路, 它也是一條不錯的單車路線, 下次再來嘗試, 今天要走右邊的碧山路.
(借用Google地圖照片) 這裡是內湖和士林的界山~大崙頭山和大崙尾山之間的鞍部, 準備走左邊那條路, 下滑後就會接到萬溪產業道路, 然後會到達台北單車聖地~風櫃嘴. 右手邊那條則是前往熱門的大崙頭山登山步道.
(借用Google地圖照片) 從剛剛鞍部下來接到風櫃嘴單車路線會經過三個路口, 上圖是第一個路口, 須走右上那條路, 同時路邊也有往風櫃嘴的指示路牌, 如果走左邊那條路, 會到外雙溪.
(借用Google地圖照片) 第二個路口到了, 依照左邊路牌指示, 直走往萬里.
(借用Google地圖照片) 來第三個路口, 前面就知名單車爬坡聖地~風櫃嘴(萬溪產業道路), 往左下滑會到至善路的楓林橋, 我們當然往右前往風櫃嘴.
風櫃嘴到了.
風櫃嘴位於台北市與新北市交界, 同時也是萬里、士林、內湖三條產業道路的三叉點上, 此處屬陽明山國家公園管轄, 有一步道長6.1公里, 可上擎天崗。此處因地型關係,形成一風口,以霧大風強而聞名.
風櫃嘴涼亭正對面直行可以到五指山, 進而接上汐萬路, 下滑到汐止, 然後再去基隆的後花園~友蚋.
不過身為基隆人的蔡宏奇車友, 要帶領我們先往萬里方向下滑, 過靈泉寺後, 走不同的路接上汐萬, 再下滑汐止.
柯子林天然游泳池, 這是下滑汐萬路中途, 蔡宏奇帶我們照訪他時常騎車來游泳的秘境.
(借用Google地圖照片) 到了汐止後, 吃完午餐後, 我們沿著汐萬路, 到前面路口, 左轉長江街, 沿著高速公路邊走, 可以避開汐止市區台5甲線的車潮.
(借用Google地圖照片) 長江街到底後, 右轉穿過高速公路涵洞後, 立即左轉鄉友街, 直行後來上面的路口, 左轉新華一街.
(借用Google地圖照片) 經麗景天下及綠葉山莊兩個社區後, 來到前方國道三號橋墩. 屬於基隆市七堵區的「友蚋」, 曾經是一個繁榮的礦業聚落, 但在煤礦枯竭後, 人口外移, 繁華遠去, 但是由於群山環繞的峽谷地形, 讓友蚋成為遺世獨立的桃花源. 友蚋溪流域南北狹長為基隆河支流之一, 據傳古早年代時, 友蚋山區曾有上萬隻的梅花鹿棲息於此, 因此友蚋溪又稱鹿寮溪.
過了國道三號橋墩後, 進入友蚋地區, 右手邊過了興化橋後, 大約一二十公尺後, 注意左手邊兩棟民宅中有條小巷
(車友ED拍攝) 轉進去後就會看到車友楊憶雯推薦的秘境.
過了隧道後, 是一條所謂的自行車道, 沿著友蚋溪的小支流, 蜿蜒而上, 車友蔡宏奇帶我們前行要尋找另一個景點, 可惜有點遠, 加上有車友穿卡鞋, 步行比較困難而折返.
雖然沒看到祕密景點, 可是該小溪隨處可以看到明顯壺穴地形.
壺穴是在河流上游經常出現的一種地理特徵, 由於雨水令河水流量增加, 帶動上游的石塊向下游流動. 當石塊遇上河床上的岩石凹處無法前進時, 會被水流帶動而打轉, 經歷長時間後其將障礙磨穿, 形成一圓形孔洞.
回到大路後, 繼續到下個景點~石公潭. 它是因為築了一個攔沙壩, 形成約八十公尺, 寬約十公尺的深潭,宛若天然游泳池, 因此吸引當地晨泳會來此搭建更衣盥洗室, 所以每到夏季, 這裡戲水人潮絡繹不絕. 不過這裡曾發生數起溺水事件, 已經公告禁止游泳, 建議各位還是來此欣賞風景就好.
就在石公潭對面, 可以看到另外一礦坑遺跡, 再次說明友蚋過往曾為一個礦村的證明.
原本計畫要從五堵上友蚋, 然後從另外一個礦村~瑪陵坑下到七堵, 沒想到我功課沒有做足, 走錯路又走回原點, 因此放棄後續行程, 接著車友蔡宏奇帶我們去騎陡人不償命的~靈玄宮. 不過本團還是有兩位勇腳車友, 陳志傑和蔡宏奇克服這20%的超陡坡騎上去, 對他們我只能崇拜到五體投地.
回程時, 車友蔡宏奇&楊憶雯夫婦以及陳志傑走汐止自行車道回家, 車友ED則覺得不過癮, 邀我加碼汐碇路(北33), 因為已經是回程, 不須再保留體力, 因此我們拉高強度, 大約花38分到了最高點~鹿窟事件紀念碑, 在美麗的晚霞, 結束今天充實的行程, 下滑石碇回家.
今天碼表回程到動物園沒電關機, 因此預估路線行程約110公里, 爬升超過2000公尺, 算是有點強度.
後記:
1. 景點內容多取材維基百科及其他相關網站.
2. 友蚋&瑪陵坑.路線安排的靈感來自單車遊記"友蚋‧瑪陵坑單車遊 ": http://forestlife.info/Onair/442.htm, 同是單車客的作者"森情寫意", 在部落格裡面記錄了許多單車路線與遊記, 內容詳實生動, 非常推薦各位同好前往, 部落格網址: http://forestlife.info/
3. 因為功課準備不足, 基隆另外一個煤礦聚落~瑪陵坑, 因迷路沒能造訪, 下次會再安排時間, 將這兩個號稱基隆後花園的礦村, 做一次完整騎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