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路線經過的景點不少, 先整理如下, 以免錯過:
戀戀華城:
東華聖宮, 秀岡橋, 康橋國際學校, 直潭淨水廠, 直潭國小, 王永慶故居, 文山農場.
新店烏來電廠水壩巡禮:
電廠~小粗坑+烏來+新龜山發電廠(俗稱小烏龜), 同場加映龜山發電廠遺跡.
水壩~碧潭堰, 青潭堰, 直潭壩, 曲尺堰(粗坑堰), 翡翠水庫, 龜山壩(遺跡), 桂山壩, 羅好壩, 阿玉壩, 共九座.
早上起床看著遠方山區濃厚的雲層, 心裡實在很掙扎, 不過身為主揪的責任, 只好整裝扛車出門.早上7點在新店捷運站和車友碰面後, 即刻展開今天的旅程, 從捷運站後面進入新店溪右岸自行車道, 首先你會看到前方的碧潭橋, 那碧潭堰在哪裡? 不用擔心, 繼續往前就會知道.
是的, 到了橋的另外一面, 就可看到碧潭橋下的攔水壩~碧潭堰, 也是今天的第一座水壩. 當年因為新店溪上游北勢溪修築翡翠水庫, 造成碧潭水位嚴重下降, 讓碧潭失去往日的風采, 因此於1977年興建完工, 幫助碧潭積蓄水量, 保持舊日美景.
(借用Google地圖照片) 接著我們從右岸自行車的引道上碧潭橋, 到對岸的安康路一段, 不久就會看到華城路, 準備左轉進入, 開始爬台北南區有名的單車路線~華城路.
過了青山鎮社區的岔路, 再往前約1.2公里, 就會看到無極東華聖宮車輛入口的黃色告示牌. 不要懷疑, 就是這個15~20%的陡坡.
不過還是有勇腳車友硬給它騎上去, 猛阿~
還沒有到最上面半路, 你會看到這個牌樓, 往下看是階梯到華城路, 這朝山梯在剛剛車道入口繼續往前不久會看到. 如果你是個徒步登山客, 可由此階梯上來.
終於到了上面, 可以看到紅色醒目的山門, 以及旁邊外觀平實的東華聖宮.
無極東華聖宮主祀”東華帝君”,也就是一般簡稱的”東王木公”,另外較特別的是此宮配祀的”開天九龍三童子”,此「九龍三童子」是由該宮起源奉祀。自1980年建立以來, 一直是靈修界相當著名的靈山寶地.
不過對多數人而言(包括我), 來此目的不是信仰或是靈修, 而是由東華聖宮前面平台望出去的大景.
往前(東方)可以俯瞰整個直潭淨水廠和直潭社區, 前方山峰更是吸引無數攝影愛好者, 來此拍攝日出.
往右可以看到供水給直潭淨水場的直潭壩, 及遠方烏來廣興連綿不絕的山巒.
往左邊(北方)可以遠眺101大樓.
因為今天天氣不好, 所以PO上去年五月我和車友前來看日出的相片, 供大家參考, 本人拍照技術拙劣, 而且是用手機拍攝, 不像同行車友大砲器材那麼專業, 請加減看.
離開東華聖宮後, 繼續沿著華城路往上騎, 會經過華城特區.
看到秀岡山莊, 秀岡橋不遠了.
華城路第三個, 也是最後一個警衛亭.
過警衛亭, 很快秀岡橋到了.
它沿著山坡婉延懸空而建, 彷彿紅色腰帶繞著綠色山脊.
原本未考慮讓巴士通過, 後來康橋學校成立, 只得特別在橋面正中央劃設巴士專用車道
(車友蔡宏奇拍攝) 在我到達橋尾時, 本團車友已經和另一美女車友團打一成片, 最後還合照相約下次一起騎車, 不知是同團車友魅力十足, 還是…..
(車友蔡宏奇拍攝) 原本沒有打算騎到康橋學校, 因為華城路除了有三個警衛亭外, 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警衛崗哨管理進出, 康橋學校位於秀岡山莊社區內, 正常該區警衛會阻止外人進入, 但是因為同團車友沒有注意就直接騎進去, 我們只好告訴警衛說我們去叫他回來, 因此我們就這樣騎到學校, 這樣各位了解了嗎? 還是覺得怪怪滴XD.
(借用Google地圖照片) 下滑經過華城特區不久, 就會看到華城六街的路口, 準備右轉下滑到下新潭路.
下滑到這裡, 左手邊這條就是新潭路, 右轉往獅仔頭山, 今天我們左轉往新店方向.
(借用Google地圖照片) 沿著新潭路往新店方向, 到了前方路口右轉直潭路.
直潭淨水廠到了, 大臺北地區的五座淨水場中(直潭、長興、公館、雙溪及陽明),經過直潭淨水場處理後透過管線分送到臺北市士林區, 北投區, 大同區, 中山區, 松山區北部, 內湖區, 文山區以及新北市三重區, 永和區, 中和區, 新店區等地作為民生用水, 提供大臺北地區70%以上的民生用水, 是全臺灣規模最大的淨水場, 也是東南亞第一大的淨水場, 可惜一般不對外開放.
繼續沿著直潭路騎, 過了小粗坑路, 就會看到直潭國小, 雖然校門口不起眼, 它可是2009年商周評選為台灣百大特色小學, 是擁有森林卻不是森林小學,但辦學十分有口碑,即使交通十分不便,全校仍有200多名學生,60%更是跨區就讀.
直潭國小的隔壁不遠就是王永慶的故居, 不過這間是王家祠堂, 堂前階梯有雙龍護持之建築, 目前是王永慶的親戚在居住.
實際上, 王永慶故居在祖厝的斜角邊界, 已成廢墟。
(借用Google地圖照片) 接著往回走, 過直潭國小右轉前方的小粗坑路.
這是小粗坑路上的美景, 左邊是直潭社區, 右邊為灣潭, 新店溪從我正前方流過來, 再左迴轉形成一片寬廣的河面, 常有大批攝影愛好者, 來此拍魚鷹生態.
過了剛剛灣潭, 很快就到了今天第一座電廠~小粗坑發電廠, 為臺灣現役最老的水力發電廠, 建於日治時期1907年, 於1909年8月5日竣工.
桂山發電廠粗坑機組, 舊稱小粗坑發電廠. 是臺灣第二座水力發電廠,與龜山發電廠, 新龜山發電廠(桂山發電廠)及烏來發電廠都是日治時期開發新店溪上游水力發電的重要工程.
除了最早龜山發電廠已經廢廠, 小粗坑, 烏來和新龜山是三個各自分立的發電廠(俗稱小烏龜), 1975年5月, 台電為精簡組織, 將三廠合併營運, 並將”新龜山發電所”改名為”桂山發電廠”,而小粗坑發電廠、烏來發電廠則改為無人電廠,由桂山電廠以自動化控制系統來遙控管理發電
粗坑發電廠建築受到巴洛克建築風格所影響,為紅色磚造、大跨距的鋼骨桁架,屋頂設有具散熱功能之高凸式氣窗,建築立面以圓拱圈作成裝飾。入口山牆上有牌樓面的山形牆,留有當年的標誌,外觀建築構造及內部機具仍保存完整的日本時期初建之風貌。
看完小粗坑電廠, 繼續直行會到永興路, 並接新烏路(台9甲), 如果你從新烏路過來, 可以走右邊的永興路進去, 不久就會看到小粗坑電廠. 因為我們還要去直潭壩, 因此原路折返回王永慶故居.
(借用Google地圖照片) 過了王永慶故居, 路名變成下石厝路, 直行到照片前方的康雅崙路, 右轉去直潭壩(路口有指示牌), 左轉會到文山農場.
康雅崙路路口右轉沒多就到達直潭壩. 這是今天的第二座水壩, 它主要功能為將原水送至直潭淨水廠. 另外直潭壩可調節翡翠電廠發電尾水, 而其攔截新店溪豐沛的溪水產生了濛濛湖, 梅花湖, 燕子湖等遊憩景點.
(車友蔡宏奇拍攝) 離開直潭壩後, 沿著康雅崙路, 開始爬坡路段, 讓已經冷掉的身體, 再度熱起來, 中間會經一段先人居住的墓園, 因此懷抱著崇敬的神情, 到達文山農場, 這也是一般車友時常練車路線~新烏路~的第一個高點.
從大門口騎進去, 會到達收票亭, 20人以下, 每人200元, 20以上, 每人150元. 文山農場在日據時代是台灣的茶葉指導所, 後為台北縣茶葉改良場, 位於台北市南郊, 面積約12公項, 新店溪從農場北側的屈尺山旁蜿蜒而過,景緻優美, 至今, 已接近一個世紀的歲月, 農場一直致力於台灣茶葉產製與改良技術的傳承工作, 場內經開發為休閒農場, 提供露營, 聚餐及活動場地.
從文山農場, 沿著新烏路往烏來方向, 一路下滑到燕子湖廣興橋前, 就可以看到今天第三座水壩~屈尺堰, 又稱為粗坑堰, 於1907年興建, 1909年8月完工,距今已有百年歷史. 1989年為了確保壩體安全. 動工修補,並且加固壩體等工程於其上。
當初設計功能為利用屈尺至小粗坑之間的彎曲河道所形成的落差, 提供小粗坑發電廠發電. 如今的功能為配合直潭壩蓄水供應大台北地區的民生用水, 並調節翡翠水庫與桂山電廠發電的尾水, 同時將溪水引到下游的粗坑電廠發電.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對”壩”及”堰”產生疑惑,, 其實兩者的區別, 可以有無水門可控制蓄水量來做區別, 如屈尺堰, 為溢流式的攔水壩, 沒有水門控制, 因此稱為堰.
這是之前看到的直潭壩, 可以看有水門控制蓄水量, 這樣各位對於”壩”及”堰”是不是很清楚了.
離開曲尺堰不久, 在廣興橋前經過這間小吃店, 陣陣香味飄出, 想到已近中午, 決定回頭祭一下五臟廟.
吃完以後, 大家一致的評語是, 比烏來老街許多店都好吃, 讚~
(借用Google地圖照片)吃飽飯, 繼續直行新烏路, 來到7.5K處, 在這裡左迴轉下滑, 準備同場加映龜山電廠.
下滑到溪邊, 來到龜山發電廠的遺跡. 幾年前來的車友還看的到倒塌的殘骸, 現在什麼都沒有, 只有孤單的基座牆, 前面有紀念牌.
龜山發電廠, 又稱為龜山發電所或龜山水力發電所, 位於南勢溪與北勢溪匯流處, 鄰近翡翠水庫與桂山發電廠, 是台灣第一座水力發電廠, 也是台灣進入電力時代的重要史證.
日治時代1903年興建, 1905年完工後, 當年8月17日, 台北三巿街(台北城, 大稻埕, 艋舺)開始試送電, 9月11日漸增加點燈, 10月15日三巿街皆大放光明, 台北成為台灣第一個有電燈的城市. 每次看到這段記載, 就想起小時候, 家裡長輩曾經很自豪地說老家是台灣第一個有電燈地方, 當時沒什麼感覺, 後來我讀到這份資料, 才想起我老家當時就是在大稻埕那一帶.
1943年龜山發電所撤廢停止運轉, 由1939年興建, 1941年竣工的"新龜山發電所"(今桂山發電廠桂山機組)正式取代. 2012年3月14日傍晚時分由於廠房老舊, 屋頂桁架鏽蝕嚴重, 不堪近百年的負荷突然倒塌, 現場散落一塊塊磚牆, 僅剩墊高地基的基座牆.
(車友蔡宏奇拍攝) 帶著感傷的心情, 來到隔壁今天第四座水壩~翡翠水庫, 它於1979年8月正式開工, 1987年6月, 興建工程完工. 翡翠水庫位於新店溪上游北勢溪之上, 水壩庫區範圍涵蓋新北市新店區、石碇區與坪林區, 總容量約4億6百萬立方公尺, 為臺灣第二大. 它以公共給水為主的單一目標水庫,並附帶發電效益, 且不開放觀光, 因此只能在大門拍照留念, 成為今九座水壩中, 唯一不能親眼目睹. 不過回家後上網查, 才知道桂山路51巷進入可遠眺翡翠大壩, 這就留待下次去探路吧.
帶著遺憾的心情離開翡翠水庫, 沿著新烏路, 往前不遠的桂山路, 進去後左轉過橋直行, 就會到了今天第二個電廠~新龜山發電廠, 這名稱可能有陌生, 沒關係, 桂山電廠聽過吧? 還是沒有聽過? 也沒關係, 我相信”桂山冰棒”應該就耳熟能詳了. 每年11~3月暫停營業, 今天吃不到, 不過就算有賣, 以今天綿綿細雨低溫的天氣, 我們也會放棄吧.
新龜山發電所於日據時代1939年興建, 1941年竣工發電, 正式取代龜山發電所.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改名為新龜山發電廠, 台電成立桂山發電廠並將該廠設為行政中心後, 該發電廠全名改名為”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桂山發電廠桂山機組”. 廠區坐落在新店溪上游北勢溪與南勢溪匯流處, 目前隸屬於台灣電力公司桂山發電廠. 同時是桂山發電廠的五座機組的遙控管理中心.
(第一張由車友蔡宏奇拍攝) 離開新龜山發電廠, 再沿著新烏路前進, 到了約台9甲9.5K處, 請停下往下看, 就會看到如同上面照片的遺跡, 相信大部人不會注意, 甚至也不會發現它, 其實它就是攔水提供水源給屍骨無存的龜山發電廠的”龜山壩”, 也是我們今天的第五座水壩, 雖然只是遺跡.
我借用車友Taine Ko的2012年圖片, 各位可以比較現在的龜山壩遺跡, 在經歷多年的風災土石流後, 已經快看不見, 如果想親眼目睹的人, 可要與時間賽跑了.
(借用Google地圖照片) 在此PO上Google空拍照, 不知各位是否很快可以辨別出”龜山壩”在那裡? 希望它不要很快在照片裡消失.
接著在12.6K處, 你可以很清楚看到今天的第六座水壩~桂山壩正面. 它於1939年(昭和14年)開工, 1941年2月完工啟用, 又稱龜山堰堤, 所攔引水量經 3.7 公里隧道送往下游的桂山發電廠發電.
如今的壩體並非當初的模樣, 因為桂山壩原為自由溢流式重力壩(所以當時稱作龜山堤堰), 但成後, 抬高南勢溪水位10多公尺, 水流速因此降低, 洪水時挾帶大量泥沙淤積於此, 淤砂逐漸往上游延伸, 堵塞上游烏來發電廠發電後尾水道, 導致電廠無法排水, 甚至於1948年9月洪水時, 水流浸淹烏來電廠發電機室, 因此台電公司在1949年開始將壩頂鑿低並加裝閘門, 1951年改建完成為水庫式混凝土重力壩,並增設防洪閘門10座以加高水位, 如此一來, 水力坡降就會加大, 洪水來臨時將閘門打開, 即可藉由較高速水流將泥沙排出, 當然, 也就成為名副其實的桂山"壩".
此外, 如果想近距離親近, 需走進加九寮步道, 今天都是騎公路車, 而且還有人上卡, 因此就在此觀看就好.
(借用Google地圖照片)到達烏來, 穿過老街來到攬勝大橋, 過橋左轉溫泉街.
沿著溫泉街前行約300公尺, 往左看就會看到對岸一座軍艦造型的建築, 它就是今天的第三座電廠~烏來發電廠. 它於日治時代1942年(昭和十七年)開工興建, 1945年幾近完成之際, 採購的機組在船運途中遭美軍擊沈, 接著日本投降, 發電工程因而停止.
戰後台電接管烏來發電廠, 接續未完成的發電工程. 於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開始運轉. 後發生前述龜山堤堰造成排水和淹水問題, 於是變更設計, 除在廠房加建防洪建築, 改造尾水道外, 同時將當時龜山堤堰改建成現在桂山壩的模樣. 另外第二台發電機組也於1954年正式併聯系統供電, 為台灣光復後第一座自力興建之發電廠.
烏來發電廠和前面的小粗坑與新龜山發電廠還有個不同點, 那就是烏來電廠有兩個攔水壩引水提供它發電, 一個是羅好壩, 另外一個是阿玉壩. 至此, 日治時期三座俗稱”小烏龜”的水力發電廠, 已經納入口袋了.
也許有人左看右看, 都看不出烏來電廠那裏像軍艦, 在此我借用車友Taine Ko的照片, 從高處看是不是比較像軍艦了.
離開烏來發電廠, 繼續前行, 來到烏來瀑布, 雖然它不是今天的重點, 但既然到了烏來, 不可免俗同場加映.
(借用Google地圖照片)接著沿著信福路前往信賢, 觀看羅好壩最好的方式就是前方左轉下到內洞森林遊樂區, 用徒步的方式進園區, 這點我們單車族有困難, 但是我因為功課沒做好, 還是帶領大夥下滑, 到了那裏也發現目前園區因風災休園, 表示就算想徒步也沒辦法. 因此只好再爬回路口, 準備在信福路這端去遠眺.
沿著信福路, 靠著Google地圖中找到羅好壩, 不過實在太遠, 加上樹叢阻擋, 如果第一張看不清楚, 請看第二張放大圖片, 如果還看不出來, 好吧, 請看下一張.
(借用Google地圖照片, Kevin Chen拍攝) 這是今天的的七座水壩~羅好壩, 又稱拉號壩(泰雅語:Lahao)或信賢堰堤, 位於台灣新北市烏來區信賢里(拉號部落), 於日治時期1942年開工, 中途1945年因日本戰敗停工, 1947年7月復工, 至1954年6月完工啟用. 主要功能為引水進入4.8公里隧道, 與阿玉壩的水一同導入烏來發電廠, 利用羅好壩與烏來電廠兩地之間約80餘公尺的落差發電.
(借用Google地圖照片) 離開羅好壩後, 原路折返到烏來老街, 接著前方台9甲右轉往孝義方向.
(借用Google地圖照片) 右轉後約前行450公尺, 會看到叉路, 右邊上坡前往烏來發電廠的大門, 左邊平路則是前往阿玉壩. 我們先右上.
這裡就剛剛在南勢溪對岸看到的烏來發電廠大門(現在是桂山發電廠烏來分廠)
從大門柵欄進入會看到一個隧道, 過了隧道就會到剛剛如同軍艦外型的烏來發電廠建築. 拍完照後, 折返到剛剛叉路, 繼續往孝義前進.
孝義派出所, 正常到這裡, 如果要繼續前往桶后林道是要辦入山證, 但是目前因風災林務局將林道封閉, 所以不能辦理. 不過因同行車友不知情直接騎進去, 我告訴警員, 我們本來就沒打算進入林道, 我們現在去把車友追回, 於是我們就進入去追車友.
(車友ED拍攝) 最後在台9甲終點, 桶後林道入口處追到車友.
(借用Google地圖照片) 圖片右前方道路就台9甲的終點, 桶後林道入口, 這不是今天路線, 所以只拍照留念, 阿玉壩可以從左迴轉下滑, 或是左前下滑兩條路都可以到, 因此我們選擇左前下滑.
(車友ED拍攝) 下滑到底以後, 要左迴轉走一段off road, 這可苦了兩位上卡的車友.
(車友蔡宏奇拍攝) 最後終於來到今天的八座水壩~阿玉壩, 又稱孝義水壩, 位於烏來發電廠上游6公里之南勢溪支流桶後溪河床上. 於日治時期1943年, 由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興建, 中途1945年因日本戰敗停工, 戰後由台灣電力公司接手,1947年始完成工程. 主要功能為攔蓄桶後溪的溪水, 透過3.61公里的引水路將桶後溪溪水, 與羅好壩的水一同匯流至烏來發電廠前池, 然後送至烏來發電廠發電.
(車友ED拍攝) 離開阿玉壩後, 大伙正準備一股作氣拿下最後一座水壩時, 沒想到還沒出孝義, 馬上有車友爆胎, 哈, 真是欲速則不達.
出了老街來到新烏路之後, 大伙如猛虎出柙, 一路狂飆, 來到台9甲1K左右, 終於看到今天的第九座水壩~青潭堰, 它主要功能為公共給水, 原水送長興,公館淨水場處理後, 提供大台北地區每日約115萬立方公尺的家用及公共給水. 另外功能則是調節粗坑電廠發電尾水.
望著新店溪川流不息的溪水, 今天行程~戀戀華城+新店烏來電廠水壩巡禮, 在此畫下完美句點.
今天碼表在新烏路回程青潭堰前沒電, 因此這個行程預估大約100公里, 爬升1600公尺.
後記:
- 行程後半段的電廠水壩靈感來自於車友Taine Ko的遊記”尋訪小烏龜-五壩騎跡”, Taine 對人文歷史地理的了解, 小弟十分佩服, 該篇遊記的網址如下, 各位有空可以去Taine的網誌看看.
https://kotaine.blogspot.tw/2012/11/blog-post_30.html
- 本遊記大多數的內容都是來自維基百科, 少部分參酌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和其他相關的網站.
- 如果有錯誤疏漏部分, 還望不吝指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