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71022三峽+綠野香坡+達觀_171025_0001.jpg

最近傷後復出, 繼上上周騎河濱到淡水星巴克喝咖後, 因連日陰雨, 到今天才又可以重啟河濱復健騎, 感謝宏奇&薏雯, ED和志傑願意陪我騎這麼輕鬆的路線.

20171022三峽+綠野香坡+達觀_171025_0010.jpg

今天在公館河濱景福租借站集合, 過永福橋走新店溪左岸, 到華江橋, 再左轉走大漢溪右岸, 已經很久沒有專門騎河濱, 在騎乘過程自然想到當年剛開始騎車的情景, 不禁感念時光飛逝. 大約一小後到達三峽橫溪公園, 宏奇因為10點有飯局, 先行離開, 同時我們也要從橫溪這裡離開河濱, 準備進入三峽市區.

三峽是個有歷史感的地方, 在地理上, 為三峽河, 橫溪和大漢溪匯流之地, 故稱三角湧”, 目前所在的地方就是橫溪匯入三峽河的地方. 到日治時期, 將三角湧改為日語發音相似的"三峽"(SanKyō)

 

IMG_6095.JPGIMG_6097.JPG

橫跨三峽河的長福橋是條觀光步行橋, 護欄上雕刻著小石獅, 共有138, 橋中間設有七座中式涼亭, 走在橋上眺望著四周山光水色, 相當愜意, 可惜輛邊的攤販有點雜亂感, 另外護欄的石獅有些破損, 也是有待改進.

 

IMG_6101.JPG

過橋到了對岸, 就是享有東方藝術殿堂的清水祖師廟, 該廟古稱三角湧長福巖,人稱三峽祖師廟.

1767, 由今日三峽, 土城, 鶯歌, 大溪等鄉民, 分為, , , , , , 大雜, 中莊姓等七組人馬, 為供奉安溪清水嚴贏來的清水祖師, 動工建廟, 後因地震部分毀損, 1833年第一次重建.

1859年馬關條約, 割讓台灣, 日本接收時, 在三角湧失利, 事後掃蕩挺進中, 該廟被焚, 於是1899年第二次重建.

1945年日本投降台灣光復, 由當時代理三峽街長的美術家, 李梅樹教授, 極其用心地進行第三次重建規劃. 1947年動土, 從前殿開始全面整修, 1963年正殿做樑, 1975年鼓樓施工. 不幸於1983, 主持重建的李梅樹去世, 自此重建委員會改選一波三折, 1995年更因石欄杆的裝設引起爭議, 1996年重建才告停.

經歷三次改建後, 清水祖師廟, 主要的建築型式為三進九開間的殿堂式廟宇. 風格與一般台灣廟宇不甚相同, 例如, 全石作的壁面, 樑與枋無彩繪、無拱形, 前中後殿皆作藻井等, 其中石雕是一大特色, 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殿20根步柱的石雕. 因為是騎單車來, 沒辦法進廟觀看, 等待下次再來仔細欣賞.

 

IMG_6104.JPG

離開祖師廟, 沿著長福街左轉民權街, 就是三峽老街, 它是北部最長的老街之一, 建築極具巴洛克風格, 2004年整修後煥然一新, 但不失原本風貌. 如同三峽的舊名, 民權街的老街舊名就叫"三角湧街", 清代以來就是三峽的重要商業街道, 到了日據時代, 街廓經過改正, 道路被拓寬, 排水也做了整頓, 成為一條光鮮的現代化街道, 當時有許多染布, 茶莊等商家, 新洋樓也競相興起, 呈現如今的風貌.

 

IMG_6109.JPG

還好來的時間尚早, 可以在這古色古香老街悠然騎著單車, 如果近午, 不要說騎車, 連走都有點困難.

20171022三峽+綠野香坡+達觀_171025_0017.jpgIMG_6113.JPG

離開老街後, 當然要找個地方補給, 於我們造訪網路很紅的山泉水豆花”, 我點了雪蓮子豆花, 半糖去冰, 不錯吃. 準備離開時, 發現碼表沒電, 看來這兩周的陰雨, 讓我忘了它的存在.

 

IMG_6118.JPG

已經三個多月沒騎車的我, 決定走110縣道回新店, 同時加碼綠野香坡&達觀, 來測試我山路退化的程度, 還好最後慢慢龜完, 最後在達觀亭畫下今天行程的句點. 不過, ED和志傑決定繼續北上到淡水星巴克, 才傷癒不久的我, 只能用羨慕的眼光目送他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鵲哥 的頭像
    鵲哥

    鵲斯特的單車軌跡

    鵲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